早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房建材采购平台和住博会明日之家2011样板示范工程的低碳采暖供应商中惠地热,最近在南方采暖市场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江浙一带进展良好,刚刚在苏州和一个当地的开发商签约。接下来还将力拓华东、华南市场,让中惠地热的电热地膜产品为更多人所了解,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惠地热集团副董事长张佰华认为,中惠地热近期的市场开拓进展良好,与此前先后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房采购平台和住博会明日之家2011的双重肯定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因为得到了平台的认证和肯定,才让中惠地热在市场中的口碑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接下来的营销和推广促成良性循环。她进一步表示,中惠地热会根据南方市场的特点,进行产品研发的细分,为市场提供因地制宜、适用性更佳的产品。
电热地膜南方采暖显著
“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由于冬天没有暖气,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电热地膜产品,所以集团将借此次良机,大力发展南方市场。”张佰华说。
南方采暖市场近两年发展迅速,主要缘于南方冬季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近两年的极冷天气,使很多消费者和开发商认识到采暖设备也将成为生活必需品。“北方冷,南方暖”的定式思维正慢慢打破。消费者已开始利用各种途径来了解采暖产品。
而在几种采暖方式的综合对比中,电采暖十分显著。例如,尽管近年来部分南方城市的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着手通过改造或新建的方式建设集中供暖设施,但这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非短期内一蹴而就。另外,采暖在南方市场属于中概念,所以传统供暖并不适合,取而代之的应是更智能、更清洁、更低碳的采暖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电采暖采用清洁能源,既符合当前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大趋势,也免去了对维修、维护的巨额投入。不需要占用任何空间、铺设在房间地下、可达到分室分户独立控制的电热地膜采暖,也是电采暖品种中最方便可取的一个,且造价不高,得到了华东、华南一带众多开发商青睐。
“南方采暖市场的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刚刚开始发展,市场需求很大,成倍增长,所以许多资质良莠不齐的企业争相涌入,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后果是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整个采暖行业在南方市场的发展。”张佰华说,“这就需要采暖供应商保证提供的产品。南方采暖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培育负责任的部品商,要想把市场变得规范,首先就是我们这些部品商的规范。”
中惠地热在此方面可谓当之无愧,“我们深知如果使用不合格的材料,电热地膜不仅达不到正常使用寿命,还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在选材上,保证精益求精。”
为此,中惠地热精选美国杜邦等一流公司生产的聚酯薄膜,整个膜片都具有完全防水保护措施,更绝缘、防潮、耐高压、抗老化、抗击穿。核心导电材料——特制碳浆油墨,更是严格挑选,混合几十种稀有金属元素,配以贵金属载流条,其杰出的稳定性保证了电热膜在零下40摄氏度~100摄氏度环境下安全运行。
官方首肯助力中惠拓市
尽管尚不能透露苏州签约项目的具体细节,但张佰华不无骄傲地指出:“这个项目和我们签约之前就已经销售了70%,但在了解了我们的电热地膜诸多优点以及企业的成就之后,他们还是决定与我们合作,采用中惠地热提供的低碳无水供暖产品。这既体现出开发商对中惠地热的重大认可,也说明他们对开发项目和客户认真负责的把控态度。而这种负责的态度,也正与中惠地热所坚持的企业理念不谋而合。”
对于近期在南方市场的突破,张佰华认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房采购平台与住博会明日之家2011对中惠地热的双重肯定,为中惠地热在南方市场的推广营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前,中惠地热以电采暖行业第一领头企业的荣誉,入选“明日之家2011”的主题示范展,这意味着在“明日之家2011”样板工程内,会采用中惠地热自主研发的低碳电热地膜,中惠地热还将以“2011明日之家技术支持单位”的荣誉身份出席住博会。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房建材采购平台,目前也已进入测试阶段。中惠地热以电采暖行业领先的身份,与北新建材等龙头部品企业一同入选。只有优秀的、符合产业化方向的、致力于保障房建设的部品企业,方可获得这种殊荣。
中惠地热在各方面均具备入选该采购平台的资质,已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等,并配有全面的售后服务,如24小时400服务热线,在入驻社区配备售后服务指挥以进行跟踪服务等。在投入保障房方面,中惠地热也不断加大力度,之前就与山东省济南市首批廉租房项目合作,努力把研发成熟的绿色低碳供暖系统带进保障房。如今借保障房建材采购平台和明日之家2011的双重推力,中惠地热更把南方市场的开拓提升到战略高度。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产品研发的细分,此前已经在投入针对于保障房的性价比更高的电热地膜低碳采暖系统。”张佰华总结,“现在要在南方采暖市场有所发展,还要专注研发因地制宜、适用性更佳的产品。例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上海市场对于采暖产品智能化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温控器、分室分户控制等细节上,再下更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