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美元周期与人民币汇率,我想探讨长期的观点,而非短期。先讲一个常识,汇率本质上是两国货币的对比,所以局限于讨论任何一国都有问题,即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只关注一国是不够的。假设人民币替代了美元,将会对原有的分析框架形成较大的挑战。短期市场形成了共识,即认为10年、8年人民币是无法替代美元的,但是看长期就不一定了,这个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个问题变得复杂化。
我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美元指数本身的周期性波动是非常明显的。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基本满足7年升值、10年贬值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我们想揭示它何以形成的,即为什么不是3、4年升,2、3年贬,究其原因是美元周期长期的规律不取决于短期的货币政策等变量,它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在新兴市场与美国之间存在天然的分配不均。美国的比较优势是科技和资本,新兴市场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和资源。在美元的贬值周期,新兴市场的劳动力和资源的生产要素占优,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在美元的升值周期,美国的科技和资本的生产要素占优,资本回流美国。多数观点指出美元指数的主体是欧元,但就长期而言欧洲经济与新兴市场存在较大关联度,所以本质上是新兴市场带动了欧洲经济,进而导致了欧美经济的差异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基本符合这个规律。1973年至1978年,美元是趋贬的过程,资本流向拉美。1978年至1985年,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加息,使美国的资本要素占优,资本流向美国。1985年至1995年,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凭借劳动力的优势吸引资本流入。1995年至2002年,互联网革命催生的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市场与生活,资本回流美国,科技创新取得较大突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2002年中国加入WTO,金砖国家诞生,共同使得新兴市场在2002年至2011年间处于占优周期。
2011年底至2018年底,这是最近的一次美元弱升值周期,主要原因是美国诞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科技,或者可称为再工业化过程,即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出现了较大发展,但这仅是表象,本质上美国并未出现完整的科技革命。所以,美国相较于新兴市场的优势弱于前两轮,这就决定了此轮美元的升值周期也并不会强。
事实上,这一轮美元的贬值周期2年前便已开启,未来应该能持续7―8年。这个过程实质是美国的科技周期被证伪,资金重新流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程。所以我们主要看好三个国家的本币的升值,分别是越南、印度和中国。越南和印度主要是依靠人口数量红利,以及低端劳动力的优势;而中国则主要依靠人口质量的优势,即我国凭借高技术和高学历劳动力形成了人口质量的占优优势。这个过程决定了人民币将会间接升值,但幅度不会太大。同样,我们认为美元未来的贬值周期幅度也不会太大,目前美元指数处于90至95,7至8年后,美元指数或将跌至70至75,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或处于5.8至6的区间。当然中间可能会有波动,如中美博弈将导致人民币阶段性贬值,但是长期而言,人民币升值的确定性是比较强的。
待7-8年结束之后,再往后推10年,即未来接近20年左右的周期应该是科技周期,它一定会使得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结合体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最近资本市场讨论比较多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推进,实际的推进进度是快于市场预期的,这就是前瞻性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