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烂银行”成为首选项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1时间:2018-08-25 11:05:53

在这一轮银行大调整过程中,有一个思路是买“烂银行”,就是买坏账最多的、净息差最低的银行。

平安银行于8月15日公布了2018年半年报,这个半年报包含了很多有方向性意义的信息。其中,平安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6.5%,但是拨备前利润同比为负增长1.2%。这组数据包含了两个有战略价值的情况。第一,资产减值损失已经成为增加净利润的重要因素。第二,平安银行上半年拨备前利润负增长具有拐点意义。

银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是,资产减值损失在坏账率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恶化)的时候,它会大规模吞噬利润。在资产质量好转时,资产减值损失会变成增利因素,而且前期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规模越大对应的利润增长规模越大。具体说当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上升,银行需要大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实质是成本和费用增加的过程,费用增加利润就减少;当银行的资产质量好转,不良率下降时,资产减值损失就会下降,资产减值损失下降成本就减少。成本减少会推动净利润增加,这是银行内在经营规律所决定的一种变化特征。平安银行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15亿元,从230多亿元减少到220亿元。这15亿元在扣税后就变成了净利润。这就是平安银行拨备前利润下降但净利润增长的原因。


 

银行业资产质量好转

在平安银行的中报中,出现了资产质量好转,并且资产质量好转开始推动利润增加,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这种好转是偶然的还是趋势性的?从理论上来看,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产生的周期非常长,往往是每5到10年发生一次。银行资产质量是随着经济体本身的经济周期有规律地变化,当经济衰退时银行业会产生一波坏账,一旦这个坏账计提核销完毕,短期内不会出现新的不良,新的不良大幅增长需要5到10年之后。因此,此轮银行资产减值损失降下来不是偶然的,是规律性的趋势性的下降。

再看平安银行的最新数据,比如迁徙率。(见表1)

平安银行正常的贷款变成(迁徙)为关注类贷款的比例在2016年是7.14%,2017年是5.2%,2018年只有2.39%,正常贷款向关注类的迁徙比例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新增不良在快速大幅减少。从关注类贷款进一步向下迁移到次级贷款的速度也是逐年下降的。而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的迁徙率确实一年高于一年,次级类贷款的迁徙率,2016年是43.83%,2017年是73.69%,2018年是76.85%;可疑类贷款的迁徙率,2016年是71.14%,2017年是64.37%,2018年是99.76%。这表明银行业加大了对已经存在的资产质量最差的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的处理力度,把它们大量暴露和计提损失。全部数据共同说明新增的关注类贷款是下降的,同时平安银行大规模核销资产质量最差的贷款,对历史上已经存量的不良加大处理力度,对存量不良快速计提,快速核销,同时新增的不良逐年下降。

2016年的情况与2018年上半年的迁徙率特征截然相反,在2016年正常到关注的迁徙率是逐年增加的,这意味着不良资产的规模增长,而资产质量最差的次级类和可疑类的迁徙率是逐年下降的。说明平安银行2016年有大量的新增不良,此时银行对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的核销力度减弱,以便减少减值损失计提,否则利润就会大幅负增长。也就是为了报表好看在不良资产大量涌现的时候,银行对已经存在严重资产质量问题的可疑和次级类贷款比较宽松,不进行严格的核销。到了2017年,这种情况就逐渐变化,2018年从迁徙率上看新增不良已经很少的情况下,银行大力度地增加对可疑贷款和次级贷款的核销力度,导致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的迁徙率提升,这说明银行开始把历史上形成的次级和可疑贷款都大规模核销清理掉,也就是资产质量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趋于出清了。


 

还有一组数据证明平安银行资产质量好转,在平安银行半年报中写到:“全行2018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23.25亿元、同比增幅180.1%,其中信贷资产(贷款本金)115.03亿元;收回的贷款本金中,已核销贷款65.59亿元,未核销不良贷款49.44亿元。”平安银行已经收回的不良贷款增长了180%。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些钱银行认为收不回来了,把它计入不良,甚至把它核销了,但是上半年这个钱又被收回来了,这种已经出现风险但又收回来的不良资产同比去年增长了180%。这个数据也是证明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好转了。

“烂银行”的价值

我们再看平安银行的另一个信息。平安银行上半年的放贷规模增长了8%多,但是它的净利息收入几乎是零增长,这意味着平安银行的净利息差下降了。事实上,在财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安银行上半年净息差(年化)下降了接近10%。

这是平安银行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信息。(见表3)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企稳回升,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也已经达到了1.8%。

那么为什么平安银行的净利息却同比下滑?答案就是过去几年平安银行的净息差太高了。民生银行的净息差在2017年底跌破1.5%,同期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为2.37%,平安银行的净息差长期高出行业平均水平30~40%。对此,笔者在致电平安银行后得到的答复是:“平安银行过去贷款客户的质地不高,放贷利率自然比较高,从而导致利息差比较高。现在银行决定以质量为本,寻找那些优质客户放贷,这些客户的放贷利率不如非优质的高,也就导致平安银行净息差对比过去有所下降。”

因为银保监会公布银行全行业的净息差在回升,像平安银行这样净息差长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银行出现净息差下降,那么净息差长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那些银行的净息差势必上升了。


 

这个信号非常重要。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买银行就要买“差”银行。这种“差”表现在两点:一,它的净息差尽可能的低;二,它的资产减值水平规模尽可能的高。

净息差低往往代表了非常态。某些时间段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有些银行的净息差能够降到1.5%以下,这个水平就太低了。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除了日本净息差都在2%以上,日本是长期零利率。由于银行经营的货币是稀缺资源,那些净息差非常低的银行总能转嫁成本,进而推动净息差回稳上升。目前,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平均为1.8%,全行业已经回升到接近2%,在这种情况下,低于1.5%净息差的银行势必有净息差回升的动力,其所带来的利润会非常可观。如果净息差从1.5%升至1.8%,就是20%的增幅。净息差是银行贷款的利润率,利润率增长20%对收入和利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资产减值规模方面,以平安银行为例,2017年净利润200多亿元,资产减值损失400多亿元,如果400多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降到200多亿元,那就增利近200亿元(需要扣税)。如果把资产减值损失规模和净利润规模做一个比较,你会发现有些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规模比净利润规模都大,有的银行资产减值规模占净利润比例不到50%。所以,当一个银行资产减值规模非常高(坏账出清)的时候,按照银行不良资产变化的内在逻辑上它的资产质量必定好转,减值损失必定下降,那下降出来的就是利润。


 

因此,在这一轮银行大调整过程中,笔者有一个思路是买“烂银行”,就是买坏账最多的、净息差最低的银行。银行业的坏账迟早要过去——这是一种由银行业内在经营本质和经营逻辑决定的确定性,在这个前提下,坏账率越高、资产减值规模越大意味着银行未来新增利润的幅度就越大;净息差越低就越容易回升,利润容易增厚。

做投资,就要买利润增长高确定性的企业。现在银行全行业已经进入存量风险出清的末端了,一些高坏账率的大中型银行不可能再坏了,其未来资产质量会必然的逐步好转,由此资产质量越差,利润回升的确定性很高,利润增幅越大。

投资就是买确定的变得越来越好,从差逐渐向好过渡的公司,这样的投资机会含金量更高。(董宝珍)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银行大咖的防护经:一夜暴富或破产
下一篇:城商行“近乎裸奔” 麦肯锡报告谈中国银行业缺少风险理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